|
《金融时报》星期三(10日)的发表评论分析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计划所面临的风险。
本周末,中国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的国际大会,展示习近平"一带一路"的宏图大略。
文章说,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希望能够像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那样,再给中国带来黄金绝盛时期。
但是文章的作者提出疑问称,在未来的10年,人们会怎样评价和回忆今天的"一带一路"峰会呢?
文章说,习近平4年前就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理念,它是习近平外交政策的宠儿项目。
表面上来看,这一项目引人入胜。 中国希望为沿途的亚洲乃至欧洲国家提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以及贸易往来等,实现共同繁荣。
但是,从目前看来它的政治意义似乎大于其实际的投资计划。
而且,一些中国公司利用"一带一路"的名义摆脱国内的资本控制,并且以国际投资的名义把资金转移国外等。
文章说,贸易必须是双向的才能使"一带一路"真正成为一条在经济和政治上可行之路。
但是,由于中国对市场的限制以及制度障碍使想与中国做生意的欧洲国家感到受到限制,导致中国对外投资和出口远远高于海外对中国的投资和进口。
而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与投资是不平等的,"一带一路"也解决不了双方所面临的贸易问题和阻力。
因此,欧洲一些企业担心"一带一路"很可能变成"一带一陷"(One Belt and One Trap),成为一个浪费资源的项目,因为它很多时候要依赖于那些效力低下的中国国有企业,而不是高效的中国企业家和欧洲私人资本。
文章作者指出,为了避免"一带一路"可能成为这种单行道(one-way traffic)的命运,中国需要在本月的峰会上重新思考和调整其战略。
然而,作者指出,中国依靠中央计划和政令来主导商业决定,而不是以市场力量来推动,因此风险系数总是很高,令人失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