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翔拾忆】燕皮、鱼丸和石油压裂 昨天就要发燕皮的帖子,送给仅关先生的。实在是太累了。今天才发。 与燕皮相比,鼎边糊的确还不算是稀奇食品。只是那海鲜汤实在诱人。肉燕则不同。在福州话里的“扁肉”,是和馄饨很像的,只不过“肉燕”则是可以在笼屉上蒸过了卖的。是可以拿回家去再下汤锅的。 第一个名词是“燕皮”。Veil先生、三公子先生和仅关先生猜对了,那木棒是捶燕皮用的槌子。底下就是捶燕皮用的砧板。福州话把桂圆叫龙眼。据说砧板都是要用龙眼木做的。那么粗的龙眼树,本身就引人注目。每坯750-1000g精肉,用棒槌反复捶打,捶成泥状,并拌入适量的糯米糊什么的。然后在木版上把肉泥摊平撒上些许番薯粉(福州话里把红薯叫番薯)压延成“皮”,是为“鲜燕”。把鲜燕晾干就成为“干燕皮”。用燕皮包的扁肉,就叫“肉燕”。燕皮当然比馄饨皮薄了许多,所以煮出肉燕来,皮子是透明的,可以看见里面的肉馅。 第二个名词是“太平燕”。福州话里把“蛋”,读作“卵”,所以鸭蛋和“压乱”同音。这当然是很吉利的。于是喜庆婚宴里就要有一道“大菜”叫太平燕的。是肉燕配鸭蛋煮出来的。吉利之余,亦足见边缘地区对“压乱”的追求。 宣传广告做得最多的是“同利肉燕”,他是上过CCTV的。其实福州做燕皮和肉燕的店是非常多的。价格也合适许多。在南后街上,同利对面的“永和鱼丸”店就也卖肉燕。 福州的鱼丸和武汉的鱼丸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有没有肉馅。武汉的鱼丸以汤逊湖的最有名。用草鱼什么的,剔去骨头,把鱼肉剁吧剁吧就下锅。讲究的是“泡活鲜嫩”。福州的鱼丸则可以用鲨鱼、鳗鱼。主要的区别,可能是要像打鸡蛋一样地使劲搅拌。很普及,几乎家家农户都有这些工具:板凳上穿个洞。然后有个大缸。里面有个半圆形的“桨”。中间安个轴,从洞里穿上来,安个把,把鱼肉放在缸里呼啦呼啦地搅烂。想来也只有这样的鱼肉浆,才能够包得进肉靡。朋友中有个国内首屈一指的石油压裂方面的专家。他说,他们拌沙浆也要这样使劲搅拌。这样做的结果是“乳化”得好。像北京人包饺子一样,搅拌得好,就乳化得好,吃起来就有“劲道”。这也是福州鱼丸的特色。 哈,扯到石油压裂去了。希望你喜欢。
点此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