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水产大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 1/3 以上。中国同时是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市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中国人均水产消费量也在稳步攀升,从 1990 年的人均 11.5公斤,到 2006 年的 26 公斤。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0 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耗量将达 36公斤。
图为摊主李永军(左)在档位里招呼客人,干礼苗(右)在记录货物售卖的情况。
在并不临海的首都北京,水产供应主要依赖于外埠或进口供货,市场需求量和消费量巨大,调查显示 2011 年北京市水产消费总量已经达到 90 万吨。
图为京深市场里,一位顾客正在买鱼。
这里是京深海鲜批发市场,也是北京最大的海鲜集散地,北京不同菜市场的海鲜摊贩都会选择到京深进货。由于批发门店众多、销售品种繁杂,这里显得“水很深”,网上能找到“去京深海鲜市场怎么才能不被骗啊”的帖子,还有些摊位挂出鲨鱼肉、鳄鱼肉的标语招揽顾客。当然,对于日日与海鲜打交道的鱼贩子而言,要辨别其中真伪并不难。
图为每日凌晨 4 点半,北京城的南端,大批鱼贩子守在刚刚入城的货车队伍边忙碌起来。
摊主彭亮和他的哥哥彭锦伦、嫂子张丽君是重庆人,2008 年起在京深海鲜市场卖水产,主要经营鲈鱼和桂鱼,每天有养殖商直接供货。他们的顾客主要是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餐馆、鱼贩,也有一些散客。
图为一家三口来到摊位买鱼,张丽君给顾客找钱时,小姑娘好奇地看着箱子里的鱼。
摊主冯小红来自广西,林芸是她的外甥女,她们和亲戚共同经营着这个不大的档位。冯小红卖水产已经 15 年了,2008 年从上海虹桥搬到北京京深。她说,这几年因为反腐,生意不如以前。“以前一天能卖 4、5 万(销售额),现在连过去的三成都没有。(生意)差的时候一天卖不到 1 万块钱。”
图为摊主冯小红坐在桌前记账,林芸带好手套准备卖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野生黄花鱼曾经是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然而,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由于沿海渔民对黄花鱼的多次“大围剿”造成严重的过度捕捞,野生黄花鱼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售价高达数千元一斤。目前市场上供货的黄花鱼主要源于人工养殖。
图为老夫妇来到冯小红的档口挑黄花鱼。正挑着,突然问:“是野生的吗?”小红诚实地回答:“现在上哪儿找野生的去啊?都是养殖的。野生的都已经几百、上千一斤了。”老夫妇一听说是养殖的,便离开了。
顾客 Jackie 是“下厨房”的厨娘,对吃甚为讲究,京深和三源里都是她购买食材的老地方。她觉得,野生和养殖的海鲜如果是熟制的话,味道并没有很大区别。由于市面上部分海鲜商家对“深海野生”概念的热衷吹捧,抬高了深海海鲜的身价,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渔民持续扩张的过度捕捞行为。
Jackie 表示,自己爱好烹饪海鲜,但也会留意海鲜的来源。在许多欧美国家,针对可持续渔业整个产业链的完整认证体系已经建立并成功推广;而国内则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人们更关心海鲜的真假。有关可持续渔业和可持续消费的环保观念,还在逐步普及之中。
图为顾客 Jackie 把手深入扇贝里,外壳立即便合上了。“放心,扇贝很温柔。这是一个判断扇贝是否鲜货的好方法。”
清晨 6 点,鱼贩子张保家和伙计张健开着面包车从北京的另一头,三源里菜市场赶到京深市场进货。张保家的岳父岳母已经在三源里经营海鲜摊位近 20 年,张保家 3 年前开始来京帮忙,负责进货、送货。
回程路上,张保家特地到超市买了几根电热棒。今年北京的冬天太冷,几天前,他家的几条石斑鱼都死了。为了让暖水鱼能度过北京的冬天,必须要在水箱里放加热棒加热。
拥有 25 年历史的三源里菜市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在北京算不上家喻户晓,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年 11 月,一篇以三源里菜市场小贩为主题的美食文章在朋友圈里大火了一把。这里被人们戏称为“国际化菜市场”,不仅是因为三源里毗邻使馆区、外国顾客多,连小贩也来自五湖四海;还因为三源里的商品种类齐全,即便是一些数量稀少、面临濒危的“名贵海鲜”也能在摊位上找到。
摊主田朋、王旭、田静来自河北白洋淀。田朋和田静是两口子,王旭和田静是表兄妹,他们共同经营这个档位,以出售冰鲜海鱼为主。摊主自豪地表示,在这里可以买到市场上罕见的蓝鳍金枪鱼。事实上,因全球范围内严重的过度捕捞,蓝鳍金枪鱼是濒危程度最高的大型经济鱼类,其中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的红色名录列为“濒危”,而南方蓝鳍金枪鱼更是被列为“极度濒危”,为野外濒危物种的最高级别。
不懂外语的田静特意请人在摊位上制作了一张英文海报,每当无法理解对方时,他们就指一下墙上对应的单词和图片。三源里地处北京使馆区,经常有外国顾客光顾,有统计显示外籍顾客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图为田静正给外国顾客介绍不同种类的海鱼。
忙过高峰期,田静和弟弟王旭才坐在他们经营水产的三源里摊位吃午饭。
摊主敖祖会老家湖北,从 1988 年开始在北京做水产生意。她说近 30 年来,水产价格一路上涨。过去带鱼 10 块钱 3 斤,现在品质好一点的要至少 15 块钱 1 斤。“咱们吃的带鱼都是野生的……生活好了,吃带鱼的人多了,(野生带鱼)越吃越少,价格就上去了。”摊主的话也间接反映了野生带鱼数量急剧下降的问题。我国的带鱼主产区在东海舟山一带。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产卵地环境变化、水污染等问题,曾为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带鱼也是盛极而衰,呈明显衰退趋势。舟山水产品出口行业协会人员介绍,“渔民反映带鱼越来越难捕,捕鱼技术在提升,捕捞的范围越来越小,没资源了。
摊主干礼苗和姐姐干丹君、姐夫李永军一起在三源里菜市场卖水产。这家人老家浙江,做这行已经十几年了。摊主李永军(左)在档位里招呼客人,干礼苗(右)在记录货物售卖的情况。
干礼苗懂英语,招呼外国顾客挑选海鲜不成问题。
张素艳从 2005 年起在三源里卖水产,起初卖鱼,后来因为胳膊有伤,不方便为顾客宰鱼,于是改卖贝类。“比卖鱼挣得少点,但是这个比较轻松。”张素艳说。
图为保定人张素艳经营着专卖贝类的摊位。
这些贝类在卖给顾客前,张素艳会放在自己兑好的盐水里吐一天沙子。她说:“没有沙子,人家吃了好吃,就会再回来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贝类养殖国,贝类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 60%以上,贝类同时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
摊主田伟峰把一只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波士顿龙虾装进袋子里。他是河北白洋淀人,在三源里卖水产已经 16 年了。
田伟峰向摄影师展示一条冰鲜三文鱼。他说,三文鱼是他的摊位卖得最好的鱼。手里这条整鱼 10 多斤,已经被附近的一家日料店预定。
早上 7 点半,各摊位伙计们开始忙活宰杀给饭店食肆客人预定的海鱼。工作后的白围裙上留下的血迹和鱼鳞。
工作间隙,忙里偷闲的伙计张健(左)掏出自己的大屏mobile查看信息,另一位伙计也好奇地凑了过来。mobile支付已经在三源里菜市场颇为盛行,张健工作的摊位也在醒目位置注明支持各种mobile支付方式,连名片上都印着二维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