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黄曲凭谁识? 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大事频发的当下,竟然成了一件广受关注的新闻,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深究。www.ddhw.com 据四川《资阳日报》报道:“11月26日下午,在四川省资阳城北莲花山上的市精神病医院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歌咏比赛。医护人员和精神病住院病人同台演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歌声整齐、嘹亮、悦耳、动听。他们豪情满怀,饱含深情,用自己的歌喉歌唱祖国,展示了对党的忠诚之 心,热爱之情,用动听的歌声唱出了市精神病医院的风采,唱出了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这类报道在全国各地各个级别的党报上,恐怕是满目皆是,记者写起来轻车熟路、八股腔十足;读者很可能连标题都懒得瞅一眼。 然而,由于有了网络的二次传播,这个新闻被一次次转载,成为网友用来揶揄、讥讽的素材了,好端端的主旋律新闻,硬是透出一股黑色幽默的味道,网络上网友相互拍砖时,有人说:“你得去资阳唱红歌才行”------讥讽对方脑子不清醒。www.ddhw.com 精神病院组织患者进行歌咏比赛,是一件正经事。让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娱活动,特别是参加合唱之类集体活动,对病人心轻放松、病情舒缓乃至最终回归社会,是大有裨益的。而根据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军队,或是在厂矿、行政机关,如果要举行合唱表演,我敢肯定选择的歌曲99%是传统革命歌曲-----即“红歌”,这也并非一定是选歌的人刻意追求“政治正确”,实乃多数传统革命歌曲适合齐唱或合唱。无论是红军时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是抗日时期的《保卫黄河》,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建国后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多是节奏明快、旋律不复杂,唱起来气势雄伟。总不能让一大群人合唱邓丽君的《甜蜜蜜》或者西洋分多个声部的合唱名曲吧? 由此可见,精神病院的患者在医院组织下唱红歌,和小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唱红歌,没什么区别。问题出在写这条新闻的人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价值------用几十年前的话来说,太讲究“政治挂帅”了,非要把一项普通的文娱活动拔高。这种做法是多年来官方传媒中从业者酷爱的一种方式,不如此似乎就立意不高了,不如此一个精神病医院的歌咏比赛这类平常的文娱活动怎么能够上一个市的党报? 殊不知,网络的传播特点几乎颠覆了传统官方媒体那种价值判断,有时候越是要摆出一种严肃端正的范儿,在公众的眼里愈发显出荒谬意味,正剧演成了闹剧。www.ddhw.com 说到唱红歌,我想到了另一条新闻,某文化管理部门最近在全国推行“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使接入该系统所有的卡拉ok厅的联网,谁点唱低俗违禁歌曲系统便报警,以此来净化歌厅环境。且不说推广此系统背后是否有经济利益的企图,单就何谓“低俗”歌曲就很难界定,而且谁又有权力界定?艺术是否健康,标准很难定,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化。陕北的原生态民歌“信天游”,多是“酸曲”,恐怕在许多大人先生的眼里绝对在“低俗”之列,东北民间的“二人转”也是如此。即使是艺术家创作的歌曲,也很难给出一个刚性的标准。上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刚刚登陆大陆时,是被斥之为“靡靡之音”,什么“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什么“人生能有几回醉”,很不健康呀!现在谁又能说它低俗呢?即使是一些著名的红歌,也是脱胎不那么红甚至有些黄、有些低俗的民间小调。比如《十送红军》,就是根据江西客家民歌《十送情郎》改编的,一开首就唱:“一送里格情郎,给你嘛二吊钱,那是妹妹的心哪,给你做盘缠。”堪称红歌之首的《东方红》,改编自陕北民歌《白马调》,原来的歌中这样唱道:“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也顾不上。/三八枪,没盖盖/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一人一个女学生。” 红歌黄曲凭谁识?这,还真是个问题。 www.ddh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