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我所理解的智慧人生,就是具有利他智慧的人生。有了利他的智慧,你自己会幸福;有了利他的智慧,你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有了利他的智慧,你的前途光明无限。
我们都希望有智慧,但智慧要跟利他心相连,才是佛教所谓的智悲双运、古人所谓的德才兼备,是大智慧;否则很可能成为害人害己的小聪明。《资治通鉴》就德与才的有无多寡,分出了四种人:德才完美具足的,是圣人;德和才一样没有,是愚人;德胜过才称君子;才胜过德叫小人。
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利他。像我们身着袈裟的人,佛教里称沙门,应以慈悲为怀,但没有利他心的话,和尚也好、尼姑也好,都算不上合格的佛教徒。世间的领导、精英们也一样,没有利他心,再成功也掩饰不了自私的面目。相反,有了利他心,不论你的身份如何,都是高尚的、快乐的。
因此,利他的心不仅是一颗好心,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诚如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无论是身体要行动还是口中要讲话,首先都应该观察内心,观察发心和动机,看自己的发心和动机是什么?
通过观察,若发现内心是烦恼或恶念,这时自己要稳重,不能被烦恼所转,不能被恶念所转,要立即对治这个烦恼,断除这个恶念,然后建立起正念,继而保持善念,再去行动,或者跟别人谈话。
言谈举止都要观察自心。心若是善,都是善;心若是恶,都是恶;若心处于不善不恶、无记的状态,言行也是不善不恶的。若是不善不恶,言行就没有意义;若是恶的话,将来就要遭受痛苦,后果更严重。所以,我们务必要保持善念、正念。
如果生贪心、嗔恨心了,自己发现了以后,言行要先中止。若是带着贪心去说话、做事,都是造业;若是内心存有嗔恨去说话、做事,也是伤害他人。这个时候做任何事都是恼害众生的,所以要先停下来,然后重新调整心态。
时时观察心,真的很重要!也许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恶的,但若能时时观察,就可以及时改变。第一,我们在言谈举止上就不会造恶业,不会犯戒。第二,我们很多人都是凡夫,由于无始劫来的串习,恶念、邪念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来,但是只要我们能及时改变,它就不会再继续下去。
我们现在要做到时时观察,也许也难,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小时观察一次,慢慢地一分钟观察一次,然后一秒钟观察一次,这样坚持下去,最后一刹那能观察一次,那就已经成就了。我们的修行应该有进步,最好时时都有进步。
观察自己发心的幸福智慧是:为自己,对了也是错了。为别人,错了也是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