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万物之基。水在古代文人笔下是多姿多彩,富有灵性的。每当哀伤、失意、悲苦袭上心头之时,他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水,或以水喻愁,或以水喻泪,或以水喻历史进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寓意深刻,千古传颂的“水文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是他的绝命词,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尾,可谓曲终奏雅。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把愁思喻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贴切感人,把人生失意之后的愁情写到了极致。当昔日的春花秋月、玉砌雕栏都已转瞬即逝,寒风冷雨把一切打得粉碎,歌舞升平的日子转眼成云烟之时,他发出了如此悲叹。此时此刻他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国君,十四年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成了亡国之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
古代文人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古代文人以水喻愁的诗词还很多,如欧阳修《踏莎行》中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清照《武陵春》里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句子。古代文人面对失意、哀怨、悲苦,常常以水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慰藉。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art.zhenzhuba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